“上半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累計完成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3.1%,高于全國4.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高于全國7.6個百分點……”7月22日,在省政府新聞辦2023年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胡異沖表示,今年以來,全省工業經濟承壓運行,但總體保持穩定,呈現恢復向好態勢,多項核心指標增速跑贏全國平均水平。
從地區看,全省11個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同比正增長,10個市增速跑贏全國,沈陽、大連充分發揮了“跳高隊”的作用。從行業看,支柱產業拉動作用顯著。裝備制造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6%。其中,汽車制造業同比增長21.4%,高于全國8.3個百分點;整車產量45萬輛,同比增長41.3%,高于全國35.2個百分點。石化行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累計原油加工量4874.4萬噸,同比增長1.3%。冶金行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粗鋼產量3852.8萬噸,同比增長3%;鋼材產量3999.6萬噸,同比增長3.1%。從重點企業看,華晨寶馬、英特爾及三一重裝產值分別增長24.3%、134.3%和18.7%;鞍鋼和本鋼累計粗鋼產量分別增長2.4%和4%。
從投資增速看,上半年,全省累計完成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3.1%,連續6個月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連續30個月實現正增長。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8.2%,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56.6%,上拉全省工業投資4.8個百分點,成為工業投資增長的“第一動力”。一批超百億元重大項目接連開工“我們堅持抓企業、抓項目,圍繞運行和投資兩條主線,強化監測監控、日常調度,及時解決問題,推動全省工業經濟發展整體好轉、提質提速。”胡異沖說,我省成立全省工業經濟穩增長專班,每旬調度700家重點企業生產情況,每半月召開專班調度會議,每季度組成15個調研組赴全省各地開展專題調研,組織行業和重點企業座談會30余場,推動解決用地、用工等問題3500余個。制定流動資金貸款貼息、增產增效獎補等支持政策,進一步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抓住央企與遼寧合作契機,上半年我省推動中石油七家煉廠原油加工量同比增加107萬噸,鞍鋼、本鋼等企業增加粗鋼產量120萬噸。為企業搭建對接平臺,省工信廳舉辦“政銀保企及平臺”對接會,簽約金額100億元;組織石化、冶金、建材、醫藥等行業,投資項目與工業產品10多場專題產需對接及“遼品京聚”推介等活動,簽署訂單金額約180億元;組織企業參加“蘇企遼寧行”、中國(沈陽)糖酒食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裝博覽會等展會及活動,簽約額約123億元;協調大連港等降低港雜費,推動水泥南運214.3萬噸。同時,省工信廳會同人社部門組織專場招聘,協調解決企業用工難題;組織數字化轉型對接,推進工業互聯網進園區進企業;加強電力保供,增加尖峰時段電力電量受入,確保迎峰度冬電力供應安全穩定,做好迎峰度夏準備工作。通過各項工作開展,上半年全省共增加工業產值330億元,拉動全省產值增長1.9個百分點。
項目是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上半年,我省緊盯項目“開工率、復工率、竣工投產率”,調度推進萬億級產業基地培育工程等重點項目。總投資837億元的兵器集團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391億元的SK海力士非易失性存儲器、102億元的寶馬全新動力電池等一批超百億元重大項目接連開工建設。西鞍山鐵礦采選等2404個續建項目相繼復工。江蘇三木苯酚丙酮等1039個新項目開工,泰峰鋰業等425個項目投產,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59億元。22個產業集群集聚3400余戶規上企業“我們把22個重點產業集群作為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鍛長板、補短板,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胡異沖表示。緊抓三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建設。在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建設上,我省積極推進大連石化搬遷改造、沈陽石蠟化工搬遷,推動中石油18個“減油增化”“減油增特”項目建設。在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建設上,我省研究制定工業母機專項政策,謀劃推動工業母機軟件驗證平臺建設,推動沈鼓、特變電工沈變等16家企業開展“整零共同體”建設示范,沈鼓14個配套件完成國產化協同攻關。在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上,我省推動鞍鋼重組凌鋼取得實質性進展,累計推進陳臺溝鐵礦采選工程等7個“基石計劃”項目開工建設,提高鐵礦生產能力。
截至目前,全省高端裝備、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營業收入占比分別達到25.7%、46.1%、27%。引領企業走向產業鏈中高端。我省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并提出統籌推動22個重點產業集群發展的28條工作建議。目前,已有規上工業企業34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7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3家,超10億元企業208家,上市公司56家,超10億元大項目143個,集聚于22個重點產業集群。助力企業用好“第一動力”,我省組建了省工業母機創新中心,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9家。推廣應用499戶企業的639項產品。推進華晨寶馬產品升級、鞍千礦業工藝改造等技術改造項目,工業技改投資連續27個月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圍繞工業“六基”,推進高檔數控機床五軸頭等200個重點項目建設,汽車發動機關鍵部件棒材項目實現國產替代。大船重工浮式生產儲卸油船、中航發重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取得突破。
來源:日報·北國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