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剛剛結束了對遼寧的參觀訪問。15日,一場圍繞制造業展開的合作論壇暨項目對接會就在沈陽舉辦。詩道芬、西門子、伍爾特等150多家德國企業結伴而來,一批項目簽約落戶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
由于德資企業和相關機構報名踴躍,最后確定的參會人數比計劃增加了一倍,申請上臺推介的合作項目也一再增加,午休時間一推再推……中德合作在國家層面的持續、深入推進,帶動著德國企業對沈陽、遼寧的關注度迅速提升。
正與此次活動的主題“中德同行合作共贏”相契合,中德產業合作既有利于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升級、促進振興,同時也給了德國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鞏固其制造強國地位的難得機遇。
業界早有共識——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席卷全球的當下,這種基于互補、分享的合作才更容易達成共贏的目標。
會場臨時加100多個座位
15日清晨,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一樓大廳里,中德制造業合作論壇現場設置的約400個坐席就已接近滿員,而此時距離論壇開幕還有近40分鐘。
“確定報名參會的中德兩國企業有340多家,但今天實際到會的企業超過500家。”會務服務組聯系人張彤說,“鑒于這個情況,我們立即加設了100多個座位,讓每一位企業代表都有機會交流。”
一方有高端的技術、精湛的工藝,一方有深厚的產業積淀和廣闊的市場——中德兩國企業間的“牽手”熱情和意愿迅速升溫,這一定程度上源于默克爾“首訪東北”形成的帶動效應,而更深層次的驅動力則源于雙方產業合作的高度契合和由此帶來的合作潛力加速釋放。
“遼寧的條件都要優于其他地區”
技術與市場互動,可激活強大的發展動能。德國寶馬就是一例。
寶馬進入沈陽13年,產值由32億元增至1000億元,遼寧沈陽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寶馬研發生產基地。而和寶馬一樣,西門子、伍爾特等一批較早進入沈陽發展的德國企業,無一例外都獲得了健康快速的成長。
不久前,詩道芬公司對東北地區進行了一個投資調研。“調研報告反映出的結果是可喜的。”德國詩道芬集團總裁馬丁·哈斯介紹,“沈陽、遼寧,非常受德國企業的關注。”
“遼寧有著無可比擬的發展優勢吸引德國企業。第一個是深厚的工業基礎,這是經過多年積累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個是無論從發展成本上來說,還是從資源上來說,遼寧的條件都要優于其他地區。”馬丁·哈斯說。
事實上,在先行企業的示范帶動下,德國企業與遼寧的民間經貿交流已經日益密切頻繁。今年5月,德國中小企業協會率領首批德國企業到訪遼寧并獲得了極好的反響。9月份,第二批德國企業也將到沈陽進行參觀洽談。
振興為兩國制造業共贏發展提供機遇
振興征程行至當下,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我省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動裝備制造業提質增效,建設裝備制造業強省。這一過程中,擴大開放合作是一條必由之路。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融合對接,為遼寧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與德國企業發展共贏創造了條件、開辟出空間。
德國黑森州經濟與交通地區發展部亞洲事務負責人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認為應把其擁有的領先技術帶到中國。
今年以來,一批批占據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項目在中德裝備園落地或開工,其中不少是有著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家族型隱形冠軍企業。
論壇舉辦當天,德國技術成果轉移領域的國家級平臺史太白帶著雙創基地項目簽約進駐中德裝備園。以此為依托,一個支撐遼寧制造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標準技術轉移孵化平臺,將在這里搭建。
以“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為紐帶,以中德裝備園為重要平臺,兩國企業都在搶抓機遇,謀求走上共贏的發展道路。
新聞鏈接
13個項目同日落戶中德裝備園
6月15日,“第二屆德國企業沈陽行暨中國機會-中德制造業合作論壇”在沈陽舉行,論壇上,中德史太白雙創基地等13個項目正式與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牽手”。
本屆論壇主題為“中德同行合作共贏”,旨在進一步加強中德經貿合作交流,加快推進中德裝備園建設,分享“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融合發展的中國機會。500多家國內外企業參會,其中來自德國的企業超過150家。
“中德制造業合作論壇”上,中德史太白雙創基地、中德汽車輕量化技術工程中心、中德國際技術轉移服務中心、沈陽通用機器人減速機制造、德國萊茵科斯特智能制造培訓中心項目、德國薩科斯寬幅厚板橫剪機組研發制造項目、德國空氣濾料生產項目、軌道交通特種材料項目、瀛和律師機構法律商務服務合作項目等13個項目現場簽約。同時,來自中德兩國涵蓋智能制造、工業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項目也在現場發布,超過50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