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真的支楞起來了!
如果說四十多年前發財的機會是深圳,那今天,東北,也許就是下一個深圳。
別不信,你印象中的東北也許是這樣的:GDP排名集體大倒退、出生率墊底、老齡化率最高、人口流失嚴重……就連《漫長的季節》里的最后一幕,也是“往前看,別回頭”。
“東北振興”口號喊了20年,財政投入十多萬億,東北卻似乎像一頭冬眠的巨獸,氣息沉沉,看不到動靜。
但是,今天的東北,卻是這樣的:
吉林連續兩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全國第一!遼寧連續5個季度經濟增速高于全國!東北的“三駕馬車”都起飛了,出口一騎絕塵把長三角、珠三角甩不見影子!吉林、遼寧喜提2023年人口凈流入4.34萬和8.6萬!據說,現在的東北,廣東人、浙江人、江蘇人都涌進來了,“天天都能見到新面孔”,因為確實賺錢。
從人口到GDP,從冰雪到外貿,從內陸到出海口,東北,正迎來全面復蘇。
東北“老鐵”,最近相當給力。
先看GDP增長。
今年一季度,東三省GDP總額1304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43億元,集體增長超3.5%。
其中,吉林表現最為亮眼,連續兩年一季度經濟增速都是全國第一!今年是6.5%,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去年8.2%,高于全國3.7個百分點。
民間充斥著賺錢進賬的聲音,賣包子的、鞋子的、打印紙的都聽者有份,就連中醫都開始把洋人脈了。
海關的數據,也一次次刷新歷史的紀錄:
2023年,中俄貿易額達到破紀錄的2401億美元,同比增長26.3%,而原定目標是2000億美元,直接提前超越!
緊挨著俄羅斯的東北,吃下了最大的一塊蛋糕:
俄羅斯這棵大樹想抖落的金幣,只會越來越多。
上個月,北方一號人物又訪華了,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陣容“豪華”,這次老大帶了6位副總理、俄外長拉夫羅夫、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和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幾乎把俄高層,都帶來了。
二是,就兩天的行程,除開訪問北京,他還特意去了趟哈爾濱。
在左圖的防川,距離吉林省琿春市中心城區約60公里,是我國唯一與朝鮮、俄羅斯交界的地方,從防川村到圖們江出海口,距離不過15公里。
這意味著吉林的糧食、木材、煤炭,以后不論是運到中國東南沿海還是日本、韓國、北美,都將更便捷。
根據媒體報道,吉林此前借道海參崴出海,光運輸時間便可以節省2-4天,僅煤炭運輸,一年就可以省下6000多萬元運費。這次圖們江的開發,遠景值得期待。
不過圖們江河道淤塞嚴重,加上俄朝鐵路大橋高度有限,大船暫時難以直接通航,下一步的進展還得看北邊的誠意了。
站在更長遠的角度看,東三省和大俄的合作還很多。不論是去年還是今年的中俄聯合聲明,小到邊境線上一個窗口的建設,大到關乎兩國安全的大國重器、能源建設、糧食儲備,東北都站在了風口上。
在哈爾濱干了什么呢?
我覺得有信號意義的是兩件事,出席了第八屆中俄博覽會和第四屆中俄地方合作論壇開幕式,還去了趟哈工大。
前者說明雙方經貿合作還可以再上一個臺階,用普京的話說是合作“還遠未達到極限”。
后者我的理解是,為了安全。這也說明東北在兩國高端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突破性的大型項目方面,可能會有進一步的動作。比如哈工大以火箭、飛彈和太空技術研究聞名,是中國核能工業人才的搖籃。
還有一個令人意外的:圖們江的開發。中朝俄三國就共同開發圖們江航運達成一致。
最高興的想必是吉林,算上去年“松口”的海參崴,那么吉林將迎來兩大出海口!
2023年,黑龍江對俄進出口總值210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5%,位列全國第2;吉林對俄羅斯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1.5%;遼寧同比增長58.6%,均遠高于全國。
拿中俄貿易增長最快的汽車板塊來說:
2023年,中國對俄羅斯的汽車出口增長了五倍,達到80萬輛。讓中國車一舉拿下俄羅斯一半的市場(49%),而韓國、日本、歐洲的品牌汽車份額都已降至4%左右,美國品牌汽車的份額更是僅為1%。
背后助力之一,正離不開東北。畢竟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就誕生于長春,長春市汽車集群,更是全國4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唯一一個以單一城市申報的綜合性汽車產業集群。
站在琿春口岸,你可以看到不僅僅小轎車、SUV排隊過關,公交車、自卸卡車、混凝土攪拌車等專用車也等著出中進俄。
如果說第一年還是低基數帶動高反彈,那連續兩年第一總沒法反駁了。
東三省中經濟體量最大的遼寧,今年一季度同樣以5.4%的增速,跑贏了廣東、河南等大省,超過全國平均線。而這,已經是遼寧連續5個季度高于全國。
再看人口增長。
這些年,東北人都只想往外走。從“六普”到“七普”的十年里,東北人口減少1101萬,相當于直接消失了一座哈爾濱城。
但現在的東北,居然也被人們用腳投票啦!吉林、遼寧分別結束連續12年、11年人口凈流出局面,在2023年都迎來正增長。
拿吉林來說,自2011年以后一直處于人口凈流出狀態,每年人口凈流出在15萬以上,有時甚至高達30萬至40萬。但2023年,人口凈流入4.34萬!
遼寧人口流入更加喜人,2023年凈增8.6萬。
雖然人口的凈流入,并沒有完全抵消東北地區高老齡化、低出生率帶來的人口自然負增長,但良禽擇木而棲,人口自主選擇的動向,才更加反映出人們對一個地區當下及未來發展的信心。
那究竟是什么,讓“孔雀東南飛”變成了“東北飛”呢?
我們常說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東北都有了令全國人民羨慕的表現。
投資方面,東三省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跑贏全國,吉林同比增長6.3%、遼寧同比增長9.3%、黑龍江同比增長15.9%,高于全國11.4個百分點!居于全國第三。
消費方面,一場從去年底火到今年初的冰雪熱,席卷整個東北,東北像寶藏地被重新發現。
令人意外的是,最吸金的居然不是有“爾濱”的黑龍江,而是吉林和遼寧。
2023年,黑龍江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次2.1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15.3億元,結果吉林實現了3.1億人次、收入5277億元,遼寧5.1億人次、收入5022.6億元,妥妥的“悶聲發大財”!
更亮眼的當屬外貿了。2023年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不是長三角,也不是珠三角,而是東三省。
據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東北地區的出口增長了6.5%。而全國的增速才多少呢?0.6%。也就是說,東北的增速是全國的足足十倍之多!
今年前5個月,東北地區的進出口規模更是連續突破3000億元、4000億元和5000億元三大關,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4.5%。
可以說,東北的“三駕馬車”都起飛了,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東北振興”了20年都難見起色,怎么一下就“起飛”了?答案是,時代的風口來了。
背靠大樹好乘涼。東北的這棵大樹,還是俄羅斯。
這兩年涉俄生意有多好?最近我的一個東北朋友辭職了,在去非洲開金礦和去俄羅斯賣服裝之間,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
環球時報的一段記者手記,更是生動地記錄了和俄羅斯做生意的盛況:
一名長期扎根在海參崴的中國商人,疫情前,他主要做俄羅斯糧食出口中國,也做點物流、旅游什么的。
俄烏沖突爆發加中國通關后,隨著歐美企業的撤離,用他的話就是“俄羅斯各行各業簡直全是市場空白”,于是他的業務迅速擴展到了汽車設備、瀝青、有色金屬、工程機械、液化天然氣等領域,簡直“原地起飛”。
據他說,現在一年的流水比戰前漲了200倍也不止!
另一個大哥做木材生意的……他感觸最深的是,以前做俄羅斯生意的以東北人為主,這兩年,廣東人、浙江人、江蘇人都涌進來了,“天天都能見到新面孔”,因為確實賺錢。